海内外人士就加强全球生态文明智库间合作进行交流
本文摘要:齐齐哈尔新闻网贵阳7月9日电(刘美伶)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8日至9日在贵阳举行,在“全球生态文明智库高峰论坛”上,海内外人士聚焦“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共同推动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主题,围绕“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在碳中和中的作用”“碳中和目标下

  齐齐哈尔新闻网贵阳7月9日电(刘美伶)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8日至9日在贵阳举行,在“全球生态文明智库高峰论坛”上,海内外人士聚焦“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共同推动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主题,围绕“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在碳中和中的作用”“碳中和目标下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变革之路”等议题进行探讨。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各方应共同努力强化合作的确定性。”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说,中国始终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始终坚信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政策研究部主任高翔认为,全球气候治理存在显著的行动成效和需求差距,解决差距的关键,一是确定政治意愿和承诺得到落实,二是资金支持和资金动员、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需要有机制、市场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说,在碳中和目标下,全球治理的进程已经开启,在治理过程中碳中和目标将重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一带一路’是绿色和平的发展联盟合作,汇集了世界上150个国家和地区,互学互鉴,这是最大的投资契机。”联合国原副秘书长、“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联盟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将碳排放归咎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应该向发展中国家伸出援手,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案就是“一带一路”倡议。

  致力于研究国家排放交易系统和电力市场及相关改革措施的挪威弗里德佐夫南森研究所教授何秀珍认为,能源部门是中国实现减碳的关键领域,长期目标是建立有效的现代能源结构,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电力系统的主要来源。

  “我们在气候变化治理所作的努力,实质上便是要创作改变现状和科技革命带来新的产业,并促成这些产业的成长和成功,这便是科技、政治、产业结构之间的反馈机制。”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大卫·维克多认为,这一反馈机制对于国际合作至关重要,而国际合作正是全球治理的根本性课题。

  在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看来,推进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还要发挥非缔约方主体的作用。“特别是发挥跨国公司在跨国的学术界智库和非政府组织在资本和技术跨国流动,知识共享、理念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政府间的合作形成强有力的互补。”

  本次论坛旨在全面展示全球优秀生态文明智库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智库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论坛发布了《全球生态文明智库高峰主题论坛咨询报告》。(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