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岛南北狭长、状如峨眉,位于福建沿海中部的湄洲湾口,是莆田市第二大岛。全岛陆域面积14.3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4公里,环绕着13处总长20公里的金色沙滩和5公里长的海蚀地貌奇观,分布着各类风景名胜30多处,大小岛、屿、礁30多个,以妈祖文化和滨海风光著称于世,素有“南国蓬莱”的美称。
“过去,岛上风沙很大,面朝大海的东环路第一排能看到海景的房子没人要,大家开玩笑称之为‘海景烦’。刮大风的时候,不仅会吹一嘴沙子,甚至做饭的锅盖都会被吹跑。”湄洲岛导游、本地居民庄丽英回忆到。曾经的湄洲岛,生态脆弱,荒漠化严重。当地民谚形容为“只长石头不长草、海风吹着沙子跑”。这里不仅风沙大,且森林覆盖率不足10%,树种只有稀疏的黑松和木麻黄。
1998年3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带队到湄洲岛义务植树造林,在湄洲岛低洼沙地湖石淉,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栽植下了小叶榕、夹竹桃、海枣、芒果、扶桑等数千株树木。
“那是岛上第一次引进这么多树种。”时任湄洲镇镇长唐亚咮回忆说,“以前我们觉得,岛上种树只要防风固沙就够了,那次植树造林,让我们有了建设生态体系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并于2000年推动福建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
“湄洲岛在生态保护上面临三大困难:一是海岛常年风力较大,土地贫瘠,植物成活率较低;二是海岛水源紧缺,植被养护较困难;三是植物品种较为单一,多为适应海岛生长抗风能力强的植物品种。”中共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吴海端介绍。自2000年起,湄洲岛不断增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治自觉,秉持“大种树,种大树”的理念,通过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造林碳汇建设、沿海防护林提升改造、菌草生态治理、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道路绿化景观提升、村庄及节点绿化等一系列的绿化、花化、彩化项目,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生态答卷——全岛绿化覆盖率从1998年的37%提高到如今的60.66%,11个行政村“绿盈乡村”、“绿满城乡·花样湄洲”全覆盖,全年空气优良率近100%。
“除了风沙大,这里还缺水。”庄丽英说。根据莆田市水资源公报,2021年全岛水资源总量687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59立方米,仅为莆田市人均水平的7.9%,是福建省最严重的缺水地区之一。
湖石淉是湄洲岛唯一一处天然淡水湖,由于早年周边居民生活污水长期直排入湖,成了“黑臭湖”。2017 年,湄洲岛启动湖石淉及周边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对污水收集、水质净化、植物种养等系统治理,曾经污浊的湖石淉,华丽变身为生态湿地公园:湖水清澈,常年不竭,湖光潋滟,鱼游虾嬉,白鹭群飞,岸绿景美,栈桥相连,风车、水车、凉亭、网红咖啡馆等,点缀其间,逸趣横生,成为海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湖石淉是湄洲岛水系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我们努力实现水循环利用,累计投资1.8亿元完成湖石淉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和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的5000吨左右中水。”吴海端表示,湄洲岛正不断朝着“水系畅通、水体清洁、水质优良、水景美丽、供水保障、防洪安全、机制灵活、管养到位”的目标迈进,努力在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水管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海岛前列。
“湄洲岛不仅是生态岛,也是旅游岛。生态提质使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如观日出日落点、红树林公园、鹅尾沙滩等网红打卡点,不断提升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感。”吴海端介绍到。湄洲岛拥有“妈祖信俗世界遗产地”、“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5A旅游景区”等称号,发展生态游、文化游等文旅产业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近年来,湄洲岛立足禀赋,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依托厚重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湄洲人家”特色民宿产业。
“夏季刚开业,入住率一直很不错。”湄屿佑见民宿负责人林奕飞说,“湄洲岛不仅文化底蕴深厚,景色秀丽,而且政策也很吸引人”。湄洲岛设立1000万元文旅产业基金,用于扶持包括民宿等业态在内的文旅产业发展。
今年“五一”假期,湄洲岛累计接待旅游人数12.78万人次,仅5月1日单天游客接待量就达到近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据统计,湄洲岛民宿、餐饮、文创、滨海休闲运动等旅游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目前全岛第三产业占比GDP达60%左右。
今天的湄洲岛,天更蓝、岛更绿、滩更净、水更清、物更丰了。2023年6月,湄洲岛荣获自然资源部颁布的“和美海岛”国家级称号。这是对20多年来湄洲岛围绕“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建设目标、推动海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奋斗历程最生动的注解。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采写:盛玮 审核:李艳玲)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