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指鼠为鸭”教训 莫在“鸭眼球膜”上翻船
本文摘要:■ 观察家 相关方面应汲取教训,以客观公正的调查,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 在江西职校“指鼠为鸭”事件之后,7月17日,有学生向极目新闻记者反映,他在广州一所职校培训期间,有同学在食堂饭菜中吃出胶制异物,怀疑是避孕套。当晚,校方工作人员回应称,

  ■ 观察家

  相关方面应汲取教训,以客观公正的调查,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

  在江西职校“指鼠为鸭”事件之后,7月17日,有学生向极目新闻记者反映,他在广州一所职校培训期间,有同学在食堂饭菜中吃出胶制异物,怀疑是避孕套。当晚,校方工作人员回应称,经初步调查,该异物系鸭子的眼球膜,校方已将相关样品保留,并向家长和学生解释说明此事。

  是鸭子眼球膜不是避孕套,学校的这一回应在网上引发反弹。在一片质疑声中,7月18日,广州增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当地有关部门介入调查,相关样品已妥善封存并移交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涉事食堂已被责令关闭。另据报道,当地警方已经在调查此事。

  从爆料人提供的图片看,这个异物无论是外观还是大小,看起来确实有些像避孕套。但事实真相如何,最终要靠权威调查来认定。

  客观来说,基于拍摄角度与视觉误差,盘里异物未必就一定不是鸭子眼球膜。可令网友不满的是,在没有任何第三方检测或上级部门调查的情况下,学校就急忙给出“鸭子眼球膜”的结论,未免有点太心急。

  时间相隔如此之近,公众难免将此事关联到“指鼠为鸭”事件。当初,学生从饭菜里吃出鼠头后,涉事学校的第一反应同样是否认——“那是鸭脖而非鼠头”,这个结论还得到了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背书。但是后来,在巨大的舆论争议中,江西省成立专案调查组,最终一锤定音“是鼠头不是鸭脖”。

  不可否认,在经历了“指鼠为鸭”事件后,公众对于此类食安事件更加敏感,也很难避免陷入“信者恒信,疑者恒疑”的舆论怪圈。但任何猜测,都应该以切实的证据为基准。在许多人质疑那件异物就是避孕套时,也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反复比对,认为学校说得没错,不排除是鸭子的眼球膜。

  这种多元的观点与论争,其实也是当下舆论场的常态。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需要权威部门及时介入,通过合乎规范的程序,严谨细致的调查,给出令各方信服的答案,定分止争。

  地方调查部门尤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此类事件已经不是单纯的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结果能否取信于人,更关涉地方的公信力。

  江西“指鼠为鸭”事件惨遭“打脸”的殷鉴在前,此次,广州当地多个部门应该汲取教训,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客观公正的调查,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赢得当事人和公众的信任。

  异物到底是鸭子眼球膜还是避孕套,这不难查,相信很快就会有明确答案。而舆论的质疑,也绝非恶意,毕竟食品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公众的围观,既是对当事人的权益表达关切,也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安全有序的食品环境。即便此事最终被证实为一场乌龙,公众此前的追问与质疑,也不应该被苛责,理应获得宽容与理解。

  □新京报评论员王言虎(来源:新京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