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仓库华丽变身影视产业高地
本文摘要:纺织仓库华丽变身影视产业高地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截至目前北京已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97家 每年3000余场文化活动满足市民需求 交通并不占优势的首创·郎园Station为何能破圈,让年轻人络绎不绝前来打卡?在北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背景下,日前,北京青年报

  纺织仓库华丽变身影视产业高地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截至目前北京已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97家 每年3000余场文化活动满足市民需求

  交通并不占优势的首创·郎园Station为何能破圈,让年轻人络绎不绝前来打卡?在北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背景下,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首创·郎园Station,去揭秘这个城市旧改项目如何通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同频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园区样板。

  城市旧改打造文创地标郎园Station成网红打卡地

  品一杯咖啡,逛一逛创意小店,在铁道上拍照打卡……在朝阳区将府公园南侧的东坝地区,首创·郎园Station成为不少年轻人打卡消费的新地标。行走在园区内,红砖厂房、钢结构塔吊,随处可见城市工业印记。据介绍,首创·郎园Station前身为北京纺织仓库,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重要的军需物资储存仓库。项目整体占地13.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为了纪念其计划经济时期的战略价值、记录产业的迭代和城市的发展,园区完整保留了30座仓库的红砖建筑格局,以及2.23公里别具特色的专用铁路。

  首创郎园总经理赵春燕介绍,首创郎园的愿景是用文化为城市换新,其在北京的五个郎园项目,每一个都有着各自清晰的文化标签,其中郎园Station主打就是国际和潮流文化。为了更精准定位,首创郎园采取“逆向规划”的思路,即边改造、边运营,先测试后定位,从而精准定位目标人群,保证项目的成功。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融合发展园区打造影视产业高地

  有了空间若没有文化,园区将成为无源之水,也难以持续吸引消费者。赵春燕介绍,首创·郎园Station秉承一手抓空间,一手抓内容的思路,让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融合发展,通过高质量的文化内容让园区活起来,并成为持续拉动消费的引擎。

  赵春燕介绍,以图书为例,园区已经举办了6届图书市集,吸引了一大批书友相聚于此,今年的图书市集实现了图书售卖近1000万元、门票售卖120万元的好成绩。此外,园区还与国家大剧院合作举办讲解音乐会、城市音乐周,还为年轻的戏剧人搭建演出舞台、上演非遗昆曲表演等。据介绍,目前园区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约500场,打造了不间断的文化盛宴。

  除了文化消费产业,郎园Station还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产业,重点布局数字影视产业,目前园区已成为国内少见的、拥有影视全产业链,尤以后期视效制作为龙头的数字影视产业基地,所在片区占全国院线电影的后期制作市场份额60%以上。

  采访当天,北青报记者走进园区代表企业鼎盛佳和。该公司是国内电视剧后期制作规模最大的企业,墙面上张贴着如《夏洛特烦恼》《白日焰火》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剧海报。鼎盛佳和智能制作部总监梁晓奇介绍,公司业务包括调色、剪辑、动效等全流程后期制作,公司每年能够完成50部以上的影视剧特效制作,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40%。在拟声工作室,工作人员正在为影视剧配音,不同的人走路声音有何不同?利刃出鞘该如何模拟?拟音师在现场为大家讲述着那些影视剧背后的故事。

  据介绍,在引入影视企业的同时,郎园Station还引入了经纪人公司、音乐人工作室、MCN机构、行业培训公司、设计工作室等,形成了以影视企业为核心的生态链。2022年年底开始,郎园Station致力于推动片区影视产业升级,打造以影视行业为特色的东坝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内设立北京市广电局政务服务专属窗口,针对广播电视行业常见的9大类、180余个事项接受常态化咨询和官方答疑。

  北京已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97家

  近年来,北京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认定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97家。郎园Vintage、798艺术区、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隆福寺文创园等园区正在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载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费的打卡地。

  市级园区还带动产生一大批精品内容,如入选“五个一工程”的《北上》《云中记》《远去的白马》《平安批》等作品出自十月星吧广场,实现“五个一工程”“白玉兰”“飞天”“金鹰”国内电视剧四大奖项“大满贯”的《觉醒年代》出品于歌华大厦文化产业园区。

  园区注重与周边社区发展相结合、与文化事业需要相结合、与市民文化需求相结合,市级园区建设实体书店、图书馆、影剧院、美术馆等多种类型公共文化空间共700余个,成为周边居民的“文化会客厅”;各具特色的文创市集、演艺活动、文艺展览等遍布各个园区,每年举办文化活动约3000场,满足市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摄影/本报记者 李娜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