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锡林郭勒8月29日电题:浑善达克沙地深处的“追沙人”:25年,边放牧边治沙
作者 奥蓝 邢美玲
时近8月底,内蒙古草原陆续迎来打草季,牧民们都在为牲畜过冬准备草料。牧民旺吉拉的家在浑善达克沙地西端,今年预计打草7吨,足够家中牛羊过冬。
“能打出草来,说明草场的生态好。这么多草,以前根本不敢想。”旺吉拉今年75岁,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桑宝拉格苏木宝日温都尔嘎查牧民,他家的万余亩草场是典型荒漠化草场,都在浑善达克沙地中。
旺吉拉皮肤黝黑,结实又精干,话很少,干活时总爱戴一顶小礼帽。为了让浑善达克沙地中的自家草场重新绿起来,过去的25年中,他在放牧之余化身“追沙人”,哪出现土地沙化,他就扛起树苗追到哪。
图为旺吉拉在草场中巡视。邢美玲摄“那时候风沙大得很,刮起来天都是黑的。”旺吉拉的追沙植绿之路始于1998年。当时,草场沙化日益严重,眼见着周边邻居秋天打的牧草越来越少,旺吉拉就再也坐不住了。“我家的情况也差不多。我怕以后这里成为沙地无草可打,怕我们的后代因为这样没有生存之计。”
1998年,旺吉拉开始在自家草场中找沙化的地区种草种树。经过摸排,他掌握了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的分布情况。之后,他在草场上追沙、植绿,榆树、杨树、柠条、沙枣等旱生植物都试着种。
“防沙治沙的例子全是从收音机、报纸杂志和电视上看来的,再结合我家的情况来研究。”旺吉拉总是感慨,防沙治沙需长年累月,需默默坚持。“因为要做的事情可能多年以后才能有结果。”
图为旺吉拉。邢美玲摄因地制宜、一片一策。面对“会跑”的流动沙丘,旺吉拉告诉记者,不能一味地追,而要用“中国魔方”草方格技术锁住它、让它“插翅难逃”。这些年来,旺吉拉在流动沙丘地带种植草方格,固定水分,使得流沙趋于稳定、沙土地表面趋于结实,改善土壤表层的生态环境。
1998年至今,旺吉拉已将2300余亩沙丘和沙窝种满绿色,栽植梭梭、柠条、沙枣、榆树、杨树等十余种抗旱树苗,共2.2万余株。
“种苗种树、再去想办法保护它们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旺吉拉回忆说,在这里,树苗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爱啃树根的野兔。为防止野兔袭击,旺吉拉还专门用瓦片垒起护苗“小方格”。
图为旺吉拉用瓦片垒起的护苗“小方格”,以防野兔“偷袭”。邢美玲摄相较于1998年的光秃秃,如今旺吉拉家的草场肉眼可见的绿意盎然。进入草场,映入眼帘的是绵延在路两旁比人还高的茂盛草木、灌木。原先筷子般的各类树苗,如今已有碗口粗细。站在小山坡上远眺,一丛丛沙生植物点缀其中,成片的柠条和灌木郁郁葱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5年来,旺吉拉不仅追沙植绿,自己的老本行——放牧也一刻都没停。为了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保障收益,他将草场分为7个区域实行划区轮牧。同时,坚持“少养精养”的科学思路,逐步淘汰曾经饲养的劣质牛和品相不好的苏尼特羊,把自家畜群结构改为50余头优质西门塔尔牛和30余只一等苏尼特羊。
图为旺吉拉家的牲畜。邢美玲摄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些年,旺吉拉还带动周边牧户积极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大家同心发力,在沙窝腹地形成了一片连接一片的“绿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牧民生态保护的意识不断地提高,像旺吉拉这样(防沙治沙)典型的牧民也很多。”桑宝拉格苏木党委书记苏恩保尔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如何让牧民在基本经济收益稳定的同时,投入精力治理沙地已成为当地政府重要工作。
图为旺吉拉骑马在草场中巡视。邢美玲摄一直以来,儿子巴雅斯拉就是旺吉拉的好帮手。如今,他毅然接过了这根生态“接力棒”,成为第二代“追沙人”。“我会像爸爸一样,把树种好守好,在防沙治沙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