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千姿)竹林深处造纸人:半世纪坚守竹纸制作技艺传承
本文摘要:中新社福建将乐9月2日电 题:竹林深处造纸人:半世纪坚守竹纸制作技艺传承 作者 闫旭 张斌 董观生 将抄纸帘放进纸槽,荡料入帘;提起帘子、滤去水,留下一层薄薄的纸浆,翻转倒扣在木板上,分离出湿纸;在焙纸房内将一张张湿纸焙干、揭下、裁切。至此,冰清

  中新社福建将乐9月2日电 题:竹林深处造纸人:半世纪坚守竹纸制作技艺传承

  作者 闫旭 张斌 董观生

  将抄纸帘放进纸槽,荡料入帘;提起帘子、滤去水,留下一层薄薄的纸浆,翻转倒扣在木板上,分离出湿纸;在焙纸房内将一张张湿纸焙干、揭下、裁切。至此,冰清玉洁的西山纸便制作完成。

  竹林深处,炊烟袅袅。进入9月,造纸作坊中传来西山纸第四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仰根和纸工们的声音。

5月28日,福建龙栖山原始密林,西山纸工坊默默坐守在一片竹海之中。 (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每年9月至10月是制作竹纸成品的时节,我们每天要从凌晨四点开始制作,连续十几个小时直到深夜,每道工序紧凑衔接,不容一丝懈怠。”今年67岁的刘仰根挽着袖子说道。

2022年8月,刘仰根(左)和工人正在对湿的竹纸进行裁切。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福建省将乐县是中国最早生产毛边纸的地方之一,其中又以龙栖山的“西山纸”最负盛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天工开物》云:“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当笋生之后,看视山窝深浅,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

  西山纸选料考究,纸面少疵,吸水性强且久不变形、不腐不蛀,曾一度出口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十余个国家。2008年,福建省将乐县申报的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西山造纸技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完整传承了蔡伦造纸工艺,制作流程较为繁复。据刘仰根介绍,造出一张合格的西山竹纸,需经过备灰、劈山、修料塘、浸漂、压塘等100多道工序。

  20世纪70年代初,14岁的刘仰根跟着父亲观看造纸,耳濡目染对其产生兴趣,从此一生就与西山竹纸结缘,50年如一日不忘竹纸制作技艺传承初心。

2022年8月,刘仰根正在整理造好的新纸。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每年立夏后的三天,刘仰根与纸工们就上山砍嫩竹。将嫩竹断成两米长管再剖开成三厘米左右宽的栅子,捆束成把投入池塘,撒上石灰,灌水浸塘。两三个月后,竹片浸泡得糜烂,熟透变黄。取出洗净,再放进池塘,用山上的泉水漂洗。剥去竹节和内外两层皮,放入竹料槽内,用脚将竹料踩成纸浆。

5月28日,刘仰根在竹林里砍嫩竹。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抄纸是最考验手艺人技术的环节,手艺人要做到心手相连,双手将纸帘放入浆液中,慢慢抄起浆液,前后左右荡,利用手腕的力量过滤掉多余的杂质,将精华留住,反扣在纸架上,一张纸就好了。

  “抄纸必须控制浆液厚薄均匀,纸张才能一样厚,再经过裁边、揭角、烘干,才能做一张品质优异的西山纸。”刘仰根说,现在的竹料必须尽快使用完,工人们现在每天要抄纸2000多张,特别辛苦。

2022年8月,纸工坊工人正在抄纸作业。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受工业造纸影响,手工造纸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西山造纸作坊渐渐从繁荣时期的几百工人减少到零星几人,许多造纸工人离开村庄寻求新路,年轻一辈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这项技艺传承面临着断层窘境。

  刘仰根开始为西山竹纸技艺更好地传承寻求“出路”。在他看来,传统文化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才能被关注,被热爱。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刘仰根经常带着他的“小型造纸器”去现场,让更多的年轻人亲身体验手工竹纸制作,感受造纸的非遗魅力。通过连续几年参加海峡两岸文博会,也让西山竹纸渐渐重新受到关注,不少书画家、出版社纷纷前来龙栖山订购西山竹纸。

  随着社会各界逐步转变对传统文化认知、对文化传承工作予以重视,非遗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新的面貌呈现在民众面前。刘仰根研发了长卷、小长卷、册页、古法线装本等形式的产品,满足了更多社会需求。

  龙栖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1998年被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登龙栖山,云雾缭绕,层林尽染,向深处走去,一片竹海映入眼帘,阳光穿透繁叶,翠绿屏廊,宛如仙境。“夜听水流庭后竹,近看云起面前山。”刘仰根家门前的楹联,成为古老造纸作坊内,一代造纸人坚守竹纸制作技艺传承的写照。(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