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章聚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阐述,作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重大论断,为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积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研究成果向全世界证实,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纵观寰宇,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是数千年来唯一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正如哲学家冯友兰所言,“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今天的我们必须自觉地在接续传统中“光复旧物”,必须在自觉的身份认同下开展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要坚持“两个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新,在世界文明图景中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
坚定文化自信,走稳我们自己的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民创造延续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文化自信最为坚实的基础。亿万中国人民凝聚力何以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今天,放眼中华大地,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国人民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同时要在世界各种文化交流激荡的大潮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秉持开放包容,推动文化繁荣、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最好例证。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守正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是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焕发荣光,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正本清源,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来源:大吉网-吉林日报数字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