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世界银行前经济学家姆旺吉·瓦奇拉日前为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表示,中国在发展对非关系时,一贯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尊重非洲国家意愿,不附加任何条件,这与西方国家以“援助”之名搞再殖民化的做法完全不同。尤其是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低成本、高效率地促进了非洲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国也在此过程中收获了非洲的巨大市场。非洲国家应进一步深化中非合作,学习中国经验,以非洲自己的方式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和稳定发展。
许多非洲国家长期接受西方援助,现在它们应努力摆脱依赖,实现真正的自力更生,并与其他国家建立有益的伙伴关系。
外国援助的每一袋粮食、每一笔优惠贷款、每一支疫苗、每一包旧衣服,都可能拯救无数生命。但是,如果这些援助有附加条件,那么就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削弱了受援国同援助国就贸易、投资、贷款或地缘政治问题进行谈判的能力,还可能破坏甚至剥夺受援国独立自主构建真正平等伙伴关系的能力。
非洲国家的决策者应该根据本国发展计划中确定的需求和本国国情,来确定如何接受援助,从而尽可能快速且高效地提高本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
具体而言,在当今时代,非洲国家需要着力应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变化影响,确保粮食安全;构建本土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国内各界必须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并巩固和平稳定的国内秩序,这是发展的先决条件。
诚然,各国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需考虑治理模式、人权、性别平等和反腐败等问题。然而,西方国家总是拿这些问题说事,为开展贸易、提供投资或贷款设置条件,这让非洲国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一本就十分艰巨的任务难上加难。西方国家的“援助”实质上是对非洲的再殖民化。
因此,对于非洲国家的领导人而言,正确的做法是与那些不在贸易、投资、贷款或发展援助协定中加入附带条件的国家强化伙伴关系,并向那些愿意分享技能和经验的国家学习。
中国正是这样的国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重点针对铁路、公路、能源、港口、供水和卫生基础设施等非洲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提供解决方案,对非洲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如今,已有52个非洲国家加入了这一倡议。
多年来,西方在非洲的很多基础设施项目最终只停留在了为非洲人民带来“希望、梦想和抱负”的概念层面,直到近年来中国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的发展合作伙伴。
如今,非洲大陆五分之一的基础设施项目有中国的资金支持,其中三分之一由中国企业单独或联合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一带一路”倡议。
非洲拥有大量未开发的自然资源、整体年轻的人口和新兴的中产阶级,这些要素结合起来,预示着非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也是非洲对中国吸引力巨大的原因。已经在非洲开展业务的1万多家中国企业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方国家同非洲交往历史更久,因此按理来说应该处于更有利的地位,那么中国是如何超越他们的呢?要解开这个谜题,有如下几个关键。
首先,在贸易、投资或经济发展的谈判中,中非双方的关系是平等互利的。一个项目能否落地实施,完全取决于其自身情况。
第二,中国高度尊重非洲人民的意愿,相信非洲人民了解自身的需求。这使得中非双方合作时,避免在确认和评估项目方面浪费资源,而把更多精力集中在项目实施和技术转移上。因此,中非合作项目资源消耗更少,交付周期更短。许多“一带一路”项目已经按时或提前交付,符合非洲加速发展的愿望。
第三是没有附加条件。如果埃及的新首都、尼日利亚阿卡铁路或肯尼亚的蒙内铁路由西方国家出资或承包建设,每一个项目肯定都会附带一长串条件或要求,因而导致项目长时间延误、成本升高,以及当地人民的发展雄心受挫。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尤其如此,在那里,西方国家会更明确地提出条件,这都是当年西方国家的殖民遗毒。
归根结底,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同西方国家合作意味着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还要被迫接受不平等的条件,非洲在这些方面付出的代价高昂。因此,对于非洲国家而言,把中国当做推进项目快速落地和技术转移的首要合作伙伴才是明智的选择。(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