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八旬退伍兵义务看护烈士陵园13年
本文摘要:齐齐哈尔新闻网通辽11月29日电 题:内蒙古八旬退伍兵义务看护烈士陵园13年 齐齐哈尔新闻网记者刘文华 29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高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来到高若烈士陵园,上课外实践课程——清扫陵园内积雪。年过八旬的何宝珍老人也和孩子们一起,

  齐齐哈尔新闻网通辽11月29日电 题:内蒙古八旬退伍兵义务看护烈士陵园13年

  齐齐哈尔新闻网记者刘文华

  29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高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来到高若烈士陵园,上课外实践课程——清扫陵园内积雪。年过八旬的何宝珍老人也和孩子们一起,一下接一下地清扫落叶积雪、擦拭墓碑,并为学生们讲述先烈的英勇故事。

  寒来暑往,秋去冬来,过去的13年,这位老人把看护陵园当成自己的事儿,也把陵园里安葬的烈士当成了家人。

  “多亏烈士们打下了江山,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在吃、喝、穿、戴都不愁了,我们更要守护好他们。”老人由衷地感叹。

何宝珍老人清扫烈士陵园内积雪。 胡建华 摄

  何宝珍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黑龙坝镇高若村村民,也是一名82岁的退伍老兵。年轻时在额济纳旗,高强度的体能训练、骑着骆驼进行六七天的巡线任务非但没让何宝珍感到艰苦,反而觉得为祖国站岗放哨无上光荣。

  “站岗放哨也好、巡逻也好,怎么辛苦也觉得高兴。我就寻思,一定要光荣地完成好(任务)。”何宝珍回忆道。

  服役期间,何宝珍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8年4月,25岁的何宝珍退役回乡。他任过教、当过10余年生产队长,部队的优良作风深入血脉。

  何宝珍所在的高若村,以纪念烈士高若而得名。高若原名倪春旭,河北省藁城县南洼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任开鲁二区区委书记,1947年7月任七区区委书记兼区长。1947年9月17日夜,七区政府在欢迎新兵时被反动势力包围,高若被叛徒连开数枪杀害,年仅27岁。和高若一起牺牲的,还有前来征兵的刘排长。为纪念英勇牺牲的烈士,县镇两级政府立墓碑、建陵园。2011年,高若烈士墓被评为开鲁县(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配设看护人员一名。当过兵、家离陵园比较近的何宝珍成为看护陵园的不二人选。

  何宝珍说:“高若烈士当年舍家撇业地来到咱们这儿,我也是当兵的,我知道在外边的不容易,所以对他很有感情。他亲属不在跟前,我待着也是待着,经常给扫扫陵园,就是表达对他的敬意。”

  每次来陵园清扫烈士墓,何宝珍都会一边打扫,一边和烈士说说话,现在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幸福生活,他都会讲给烈士听。老人不知道的是,十几年坚持义务清扫陵园、守护墓碑的他,早已成为儿女和村民们心中了不起的人。

  13年前何宝珍栽下的40棵小杨树,如今像卫兵一样静静守护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烈士墓碑周围,何宝珍却已躬身驼背、满头银发。

  何宝珍的长子何文奎觉得父亲做的这件事特别有意义:“我爸是在用行动教育大家,不要忘记为我们流过汗、拼过命的先烈。”他见父亲从家一桶一桶往陵园拎水浇树太辛苦,就在离陵园最近的地里打了眼井。“我爸现在身体还不错,去陵园也是锻炼身体。假如我爸真的干不动了,我们晚辈会接过这个接力棒。”

何宝珍老人(左)与儿子一起清扫烈士陵园内积雪。 胡建华 摄

  在黑龙坝镇高若村妇联主席田春慧看来,何宝珍对烈士有一种特别的情怀,“他坚持十多年义务为烈士扫墓,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都很敬佩他。”

  风华正茂时,何宝珍身挎钢枪守卫边疆,把报国之志写在茫茫戈壁滩上;年高德劭时,他手持竹扫守护陵园,把缅怀之情体现在年复一年的清扫日常。

  小雪节气已过,高若村17点不到天色就暗了下来,夕阳下的烈士墓在何宝珍打扫后分外清幽整洁,何宝珍也准备踏上回家的路。他向烈士墓深鞠一躬,说道:“老朋友,我们明天再见。”(完)

【编辑:王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