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质文化不再“小众” 浙江出新招“唤醒”地质奇观
本文摘要:齐齐哈尔新闻网杭州12月2日电(王逸飞 鲍梦妮)眼下,在周末或是闲暇时,沿着一期期更新的《浙江地质奇观电子日历》打卡风格迥异、花样繁多的地质风貌,成为不少背包客的选择。在浙江,看似“小众”的地质文化,正与普通民众产生着越来越多关联。 今年四季度,

  齐齐哈尔新闻网杭州12月2日电(王逸飞 鲍梦妮)眼下,在周末或是闲暇时,沿着一期期更新的《浙江地质奇观电子日历》打卡风格迥异、花样繁多的地质风貌,成为不少背包客的选择。在浙江,看似“小众”的地质文化,正与普通民众产生着越来越多关联。

  今年四季度,为提升浙江地质文化的传播力、转化力和支撑力,浙江省地质院推出了《浙江地质奇观电子日历》,其融合地质奇观图像和科普短文并定期更新。这一并不复杂的举措,让浙江越来越多的地质奇观被人了解,同时吸引到游客进行实地参观。

浙江台州仙居天柱岩。 浙江省地质院供图

  何为地质奇观?在今年7月,浙江省地质院发布的全国地质系统首个“地质奇观”评价标准——《“浙江地质奇观”评价标准》中,曾在全国地质系统首次对地质奇观进行定义。

  地质奇观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经过复杂的自然演化,形成众多奇特、罕见、壮观的单体地质奇观,通常具有突出的美学观赏价值、地学研究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这些奇观以自然形成为主,也会兼顾一定的人文内涵,一般包括风动石、崖壁、天生桥、节理石柱、壶穴、峰、一线天、石浪、洞穴、峡谷、龙脊背、瀑布、自流泉、海岸地貌、采石硐窟等各种类型。

  该省推出的《“浙江地质奇观”评价标准》明确了美学观赏价值、地学研究价值、科普教育价值、人文价值、开发利用潜力等五方面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细则。而这也是浙江推动地质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创新举措。

  “去年年底,浙江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决议提出‘创新发展以地质环境等为载体的特色地质文化’。不论是发布‘标准’还是推出电子日历,我们希望以‘浙江地质奇观’的品牌打造,推动更多民众认识、喜爱地质文化,展现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继而推动地质旅游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浙江省地质院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冯杭建表示。

  浙江是地质文化资源大省。自2001年以来,该省地勘队伍陆续开展了100余项地质文化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查明地质文化资源点2936处,其中世界级12处,国家级270处。这也为“浙江地质奇观”品牌的打造和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例如按照‘每日一更’的频率计算,我们的电子日历可不重复更新两年多。利用好‘存量’的同时,浙江省地质院还发动全省地质工作者,通过开展调查评价工作挖掘发现更多地质奇观,努力添加‘增量’。”冯杭建说。

  如其所言,现阶段,浙江地质系统将创新发展地质文化的“终极目标”瞄向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这种效果如今在该省不少村庄已经得到体现。

  施家庄村位于浙江山区县金华市磐安县西部,因坐落于三面绝壁的平台,被当地人称为“悬崖村”。由于村庄地形复杂、开垦难度大,施家庄村常住人口一度锐减至几十号人,“空心化”严重。

  根据浙江省地质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的调查研究,“悬崖村”是一处“火山岩平台—峡谷—平板溪”构成的复合地质奇观,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稀缺性和独特性,美学价值极高,是名副其实的地质“富矿”。

  从2019年开始创建地质文化村可行性调研,到2021年7月施家庄村被中国地质学会命名为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再到2024年被授予三星级地质文化村,浙江省地质院冯杭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是施家庄村一路变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村庄因为地质文化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为了摘得这块牌子,村民们修公路、建公厕,完善基础设施。有了官方认证后,村子发展文旅产业更有了奔头,村民也纷纷开起了民宿。”浙江省地质院地质矿产研究所地质综合研究室主任徐兴华介绍,2023年,施家庄村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200万元。

  在浙江省地质院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汪江渔看来,以地质奇观为代表的地质文化,是浙江重要的自然财富、文化财富。他表示,“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出版‘浙江地质奇观’科普书籍、推出地质奇观精品研学路线和相关文创产品,让地质奇观进学校、进社区,提升社会大众对地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进一步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