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工头”变“猪大王” 青海民和土族汉子的转型创业路
本文摘要:齐齐哈尔新闻网青海民和12月31日电 题:“包工头”变“猪大王” 青海民和土族汉子的转型创业路 作者 石延寿 李隽 深冬时节,黄河岸畔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笼罩在严寒之中。 在民和县官亭镇赵木川村后山,一处养殖场里的上百只猪仔撒欢哼唧着。养

  齐齐哈尔新闻网青海民和12月31日电 题:“包工头”变“猪大王” 青海民和土族汉子的转型创业路

  作者 石延寿 李隽

  深冬时节,黄河岸畔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笼罩在严寒之中。

  在民和县官亭镇赵木川村后山,一处养殖场里的上百只猪仔撒欢哼唧着。养殖场主人斗存子英一边向猪槽添料,一边仔细打量着每头猪仔的健康状况。

图为斗存子英向猪槽添料,查看猪仔健康状况。石延寿 摄

  很难想像,这位身着防护服精心喂养的土族汉子曾是一位“包工头”,如今转型搞养殖的他被村里人称为“猪大王”。

  20年前,斗存子英成婚后在离家不远的积石峡水电站建设工地干木工活。刚到工地时,他对木工、钢筋工等一窍不通,只是跟着木工师傅干些体力活。那时,他一边挣着每月1200元的小工工资,一边学习图纸、木工、钢筋工等技术活。

  2010年,积石峡水电站竣工,斗存子英不仅攒了些钱,还学得了一手建筑技术。接下来的七八年,他带领近20名乡亲组成一个施工队,在民和、玉树等地承揽些民房建筑及小型工程。

航拍图为赵木川村后山洼的养殖场全景。石延寿 摄

  “包工程一年下来自己能挣10万元,一起去的乡亲也能有4万元到8万元的收入。”斗存子英说,当时干建筑活确实能挣钱,但也有风险。他在西藏拉萨的一栋高楼施工时受了伤,住了三个月院后,他便有了转行的想法。

  加之母亲生病卧床不起,斗存子英便离开建筑工地,回家一边照料母亲,一边琢磨做点啥。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养猪。

  他瞅准村后山里的一块荒芜山洼,在得到当地相关部门同意后,注册成立合作社,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加上银行贷款等修建了1600平方米的养殖暖棚,购进40头能繁母猪、2头种公猪,开始走上养殖产业路。

  “虽然对养猪养羊的事儿并不陌生,但面对规模化养殖,我还真是个‘门外汉’。”斗存子英说,因自己不懂技术,就聘请了一位养猪技术员,还雇了当地3名务工群众,盼着能有个“开门红”。

图为震后维修一新的斗存子英家。石延寿 摄

  2020年3月,养殖场正式投产,当年8月产出猪仔400多头,次年4月育肥成体重120公斤左右的标猪出栏。因为多种原因,第一年不仅没有迎来“开门红”,反倒亏了本。

  首次创业失败对他打击很大。“那几天夜里没有瞌睡,满脑子都是养猪的事儿,继续养与不养的两种念头在脑海里反复碰撞。”斗存子英说,“不养,第一年的数十万元亏损就打了水漂,如果继续养,也许还有翻身的机会。”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他最终下定决心继续养猪。

  之后,斗存子英和妻子一边自学养殖、防疫技术,一边摸索实践。母猪产仔、猪槽添料、健康检查、猪舍清洁、按期防疫……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都亲自上手。如果遇上夜里母猪产仔,他们要折腾到凌晨三四点。

  两年后,斗存子英硬是把自己从养猪“门外汉”逼成了行家里手。2023年,40头母猪产猪仔400多头,加之利用养殖暖棚周边的空闲荒坡荒地散养了上百只土鸡,出栏收入27万元。

  正当斗存子英斗志满满时,2023年12月18日突发的积石山地震影响到民和,他的家园因此成为C级危房,养殖暖棚墙体开裂,养殖受到影响。

  “地震发生后,我依靠党和政府给的5.8万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维修加固了受损住房。县上解决了3万元的棚圈维修加固补助资金,还为养殖场修复接通了自来水,今年7月养殖场就一切正常了。”斗存子英说。

  2024年,他一边忙灾后重建,一边扩大养殖规模,能繁母猪从原有40头增加至82头,选留品质好的后备母猪30头。截至11月底已出栏500多头猪、800多只散养土鸡,收入30多万元。

  “到明年2月份还有150头猪要出栏,现在只盼着能卖个好价钱。”斗存子英希望满满,明年他想把能繁母猪规模扩大到120头,力争年出栏猪1200头以上。(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