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四子王旗:104公里守边路上的奋斗与希望
本文摘要:齐齐哈尔新闻网乌兰察布1月2日电 题:内蒙古四子王旗:104公里守边路上的奋斗与希望 齐齐哈尔新闻网记者 张林虎 在四子王旗104公里的边境线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牧民,也是居边护边的重要力量。近日,齐齐哈尔新闻网记者走进被誉为“神舟家园”的四子

  齐齐哈尔新闻网乌兰察布1月2日电 题:内蒙古四子王旗:104公里守边路上的奋斗与希望

  齐齐哈尔新闻网记者 张林虎

  在四子王旗104公里的边境线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牧民,也是居边护边的重要力量。近日,齐齐哈尔新闻网记者走进被誉为“神舟家园”的四子王旗,探寻104公里边境线上的奋斗与希望。

  四子王旗位于乌兰察布市境内,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是内蒙古19个边境旗县之一。

图为边境牧民查看温室大棚蔬菜苗长势。齐齐哈尔新闻网记者 张林虎 摄

  智能温室兴边业

  清晨,江岸苏木(苏木相当于乡镇)额尔登嘎查(嘎查相当于村)牧民斯琴毕力格将满是冰碴的帽子拿下,走进温暖如春的蔬菜大棚。施肥、浇水……他家第二茬黄瓜、茄子、西红柿等长势正旺,相比夏天的第一次种菜,这次他熟练了很多。

  “冬天种的菜没夏天长的好,但过年吃上新鲜蔬菜肯定没问题。”斯琴毕力格是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江岸苏木距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180公里,这里地广人稀,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肆虐,放眼望去只有连绵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尔出现的骆驼。

  作为边境线上的戍边员,吃菜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斯琴毕力格。2024年4月,四子王旗依托乌兰察布市科技局,在边境嘎查开展首批蔬菜大棚试点,共建设了5个60平方米的大棚。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蔬菜大棚成效显著。

  2024年9月,为解决天气对大棚的影响,3个边境嘎查各建设10个蔬菜温室大棚,可辐射周边90余户牧民用菜需求,边境地区牧民“吃菜难”问题得到解决。

  同时,四子王旗探索边境地区肉羊舍饲半舍饲养殖,对现有戈壁羊继续提纯复壮,与部分加工或销售企业合作,公司以保底价并结合市场行情回收肉羊,形成“利益联结、风险共担”的购销模式,擦亮牧民幸福生活的底色。

  另外,当地还依托边境苏木旅游资源禀赋和自然优势,打造草原生态游、科普探秘游、研学旅行游、康养自驾游等旅游品牌,边重点建设红崖台地、胡杨林两大景区,成为游客打卡地。

图为钢宝力达驾驶铲车整修受损道路(资料图)。 李宁供图

  “修车库”里保平安

  行驶在边境国道公路上,漫漫长途,行车最担心的就是车辆安全问题。

  “自从有了钢宝力达和他的修车库,我们跑长途、夜路的司机,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大车司机张茂说。

  1979年,钢宝力达出生在卫境嘎查,该嘎查面积841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3公里,常住人口不足百户。1999年,钢宝力达应征入伍。在部队服役期间,他被分配到汽修班,成为一名合格的汽修工。因汽修技术水平过硬,他还被评为“优秀士兵”。

  退伍后,钢宝力达选择返回家乡,成为一名边境公路上的道路救援工作者,帮助被困人员和车辆解决困难。

  “国家和这片草原,收养照顾了我的父母亲,现在我想用自己能力,来回报这片草原。”钢宝力达的父母都是“国家的孩子”,被善良朴实的牧民收养。如今,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报恩。

  几年来,钢宝力达在160多公里的边防公路上,对过往的12000多辆被困车辆实施过救援,让数十名在恶劣天气下被困的司机转危为安。

图为护边员在巡线(资料图)。崔泽锋摄

  三代护边传佳话

  “边疆稳定不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边疆和平,哪有我们牧民的幸福生活。”在没有摩托、汽车的年代里,牧民李日高每天来回往返15公里守边护边,用一个甲子的坚守,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护边路。

  在李日高的影响下,他的儿子李向阳接过了护边接力棒。李向阳最喜欢的工作,就是在边境线上绘画国旗。2003年,李向阳带着女儿李翠青和护边员在边境线上绘制了两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此后,每次巡边,他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油漆为国旗描红添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向阳的女儿李翠青大学毕业后没有留恋大城市,而是回到牧区。无论严寒酷暑、风吹雨打,她都和爷爷、父亲一起巡视边境线,把青春和热血奉献在边境线上。

  “只要我不离开这里,就会把这份责任担起来,像界碑一样守好祖国的一草一木。”李翠青说。

  改善边境生活,加强抵边苏木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守边戍边工作的关键和基础。近年来,四子王旗开展兴边富民、守边戍边行动,在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方面下功夫,通过配套完善公路等路网建设、实施安全水窖、通电通网等工程,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