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印争相奔月,着陆月球南极谁能拔得头筹?
本文摘要:中新社北京8月11日电 题:俄印争相奔月,着陆月球南极谁能拔得头筹?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8月11日,俄罗斯成功发射“月球-25”号探测器,按照计划,探测器将在21日着陆月球南极地区。同样瞄准月球南极的还有印度7月发射的“月船3号”探测器,将于8月23日或24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电 题:俄印争相奔月,着陆月球南极谁能拔得头筹?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8月11日,俄罗斯成功发射“月球-25”号探测器,按照计划,探测器将在21日着陆月球南极地区。同样瞄准月球南极的还有印度7月发射的“月船3号”探测器,将于8月23日或24日着陆月面。

  奔月之旅困难重重,在这场以月球南极为终点的“障碍跑”中,谁将率先抵达,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着陆月球南极?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11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作出解读。

  从任务规划来看,“月球-25”号探测器尽管比“月船3号”晚出发近一个月,却有可能“后来居上”,率先实现落月。

  “月船3号”探测器的奔月旅途为何耗时更久?杨宇光表示,主要在于火箭运力不够,只能将探测器送到相对较低的轨道,探测器需要依靠自身的发动机加速,逐渐抬升至奔月轨道。探测器靠近月球后,由于探测器发动机推力较小,不能一次刹车到位,还要在一圈圈的飞行过程中逐渐刹车减速,到达较低的绕月轨道后,再实施落月。

  “这两个环节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而‘月球-25’号探测器搭乘的‘联盟-2.1b’运载火箭能直接将探测器送到奔月轨道,节省了大量时间。”杨宇光说。

  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拥有更深厚的航天技术基础。从1959年到1976年,苏联先后发射了数十个月球探测器,先后掌握了飞越、硬着陆、软着陆、绕月、采样返回等多项关键技术,获取了大量月球照片和资料,如1976年发射的“月球-24”号探测器,带回了约170克月壤。

  俄罗斯此次发射“月球-25”号月球探测器,重启了从苏联时代算起已中止47年的探月任务,它将进一步完善软着陆技术,研究月球内部结构、土壤、水资源、宇宙射线和电磁辐射对月球的影响等。

  不同于俄罗斯长久的技术积累,印度目前仅开展了3次探月任务,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发射的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在次年8月失联,未能完成运行两年的原定计划;2019年发射的“月船2号”探测器在尝试月球表面软着陆时失联;“月船3号”探测器则基于“月船2号”任务的数据分析,做出了改进,再次尝试落月。

  杨宇光指出,软着陆的难点在于探测器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每秒1000多米的飞行速度降为零,这一过程很容易发生探测器坠毁,此前,印度、以色列、日本都未能实现软着陆。

  然而,外界认为,“月球-25”号探测器能否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在月球南极地区着陆的探测器,仍存在不确定性。

  “虽然苏联积累了许多探月经验,多次实现月面软着陆,但‘月球-24’号与‘月球-25’号任务毕竟时隔47年,俄罗斯是否完整地继承了前人的技术,仍存在疑问。”杨宇光说。

  此外,月球南极地形也为“月球-25”号、“月船3号”任务带来一定的风险。杨宇光称,探测器的下降、着陆路线需要根据地形仔细规划,月球南极更为复杂崎岖的地形会增加落月难度,其中还涉及导航、测控等多个环节,这也是至今没有国家成功着陆月球南极的原因。

  此番,“月球-25”号、“月船3号”探测器如果成功落月,将加深人类对月球南极的认知,加快人类探索月球的步伐。在杨宇光看来,月球南极在人类探月过程中,具有科研、工程双重价值。

  “新一轮探月热潮的核心是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进行长期科考和资源的原位利用,月球南极目前是热门选址点位,它存在长期光照的区域,易于解决能源和热控问题,而附近的永久阴影区域可能含有大量水冰,这对于保障航天员工作生活、降低月球科考成本,以及建立更廉价的往返运输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杨宇光说,水电解后可产生氢和氧,如果将液氢液氧作为航天器推进剂,月球就可以成为人类飞向更远深空的“跳板”。(完)

【编辑:张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