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本文摘要:当前,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在此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愈发展现出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实践性,愈发彰

  当前,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在此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愈发展现出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实践性,愈发彰显出指引人类社会正确航向、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思想魅力。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推动下,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不断取得进展,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

  面对冲突动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对话协商谋求持久和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与国难免存在分歧和矛盾,但要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得到尊重,都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权利,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都应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内行事,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共同捍卫世界和平与稳定。

  大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上负有特殊重要责任,中国外交充分体现了这份担当。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和平发展写进宪法的国家,也是五核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同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大国关系事关全球战略稳定,中国致力于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作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坚定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自强,扩大了世界正义阵线,增强了维护和平的力量。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亚丁湾护航等行动,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摊款国,已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世界长治久安的中流砥柱。

  面对多重风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建共享谋求普遍安全。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当今世界,地区热点问题此伏彼起,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激增,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严重滞后,人类社会正面临史所罕见的多重风险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践行全球安全倡议,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反对肆意扩大军事同盟、挤压别国的安全空间、重蹈冷战覆辙,主张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合作,呼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完善规则,推进全球安全治理,为维护国际社会安全稳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全球性挑战方面,更加需要秉持共建共享原则,为共同化解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等问题凝聚合力。

  全球安全倡议已获得10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的支持,一系列合作措施正陆续落地见效。在中国大力支持下,沙特和伊朗跨越恩怨、恢复外交关系。中国推动缅北冲突降温,维护了中缅边境地区安宁。中国在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上的积极作为,生动诠释了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义。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同各国及联合国等多边机构领导人深入沟通,表明中国坚定劝和促谈,坚决反对拱火牟利。中国多次阐明解决危机的原则和建议,不断为缓和局势、重启和谈而努力。针对新一轮巴以冲突,中国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强烈呼吁将立即停火止战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将确保人道援助作为刻不容缓的道义责任,强调根本出路是落实“两国方案”,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同时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向危难中的加沙人民伸出援手。

  面对发展困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共赢谋求共同繁荣。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中方主张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呼吁各国一道做大并分好经济发展的蛋糕,缩小南北鸿沟、破解发展不平衡,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都能参与并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同时支持各国走出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摒弃损人害己的保护主义、单边制裁,反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把经济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保持全球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经济金融机构改革,充分发挥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全球经济治理新平台的作用,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发展创造新机遇。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30%左右,已经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关税总水平已降至同世贸组织发达成员相当水平,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收益率名列世界前茅,创办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链博会等国际合作平台,为各国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带来更稳定预期、更长远利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多年来取得累累硕果,成为共建国家携手发展的合作之路、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面对文明隔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交流互鉴谋求开放包容。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倡议举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文明古国论坛、良渚论坛等会议和论坛,推动联合国大会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带动和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相互映照、焕发光彩。

  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狭隘历史局限。中国提出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打破了美西方对人类价值的“垄断权”,有助于推动不同国家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更好地凝聚思想和价值共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中国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国参与发起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搭建了亚洲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国际合作机制。截至2023年末,中国在全球设立了48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开办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中国近期连续出台免签、简化入境手续等措施,促进中外人员往来,截至2024年11月,与五大洲147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建立了3054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面对生态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绿色低碳发展谋求清洁美丽家园。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的生态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国际社会应当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

  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接近一半在中国,全球新能源汽车一半以上行驶在中国,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来自中国。中国提前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设立自然保护区相关目标,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是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始终以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坚持不懈为发展中国家改善环境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截至2024年10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了近百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累计实施300多期气候变化相关领域或主题的能力建设项目,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人次的培训名额。

  (策划:盛玮 审核:李艳玲)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