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格局越高,越难“合群”
本文摘要:常听人说,格局,决定人生。 那么,什么是格局。 简单来说,格局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是看问题的高度,二是看问题的长度,三是看问题的深度。 所谓“高度”,是指你站在哪个 角度看问题,是老板的心态,还是职员的心态。 所谓“长度”,是指你站在哪一个时


常听人说,格局,决定人生。



那么,什么是格局。



简单来说,格局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是看问题的高度,二是看问题的长度,三是看问题的深度。



所谓“高度”,是指你站在哪个角度看问题,是老板的心态,还是职员的心态。



所谓“长度”,是指你站在哪一个时间点看问题,是只懂得顾及当下,还是明白要兼顾未来。



所谓“深度”,是指你看问题的深刻程度,是只能看到问题表面,还是能深耕本质。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有这样的结果,其实就是格局所导致的,格局越高的人,越容易看清本质。



可以说,格局高的人和格局低的人,思维方式不同,处事方式不同,直接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不同命运。



正如那些真正格局高的人,格局越高,越难“合群”。



有自己的思想,难被他人接受



关于“合群”,罗永浩说过这样一句话:



“有思想的人,在哪儿都不合群,说直接一点就是——努力逼自己合群的人,都没什么思想。”



听起来这句话十分绝对,但仔细想想,其实不无道理。



试想,如何融入一个群体?



大多很简单,不需要有相似的三观,也不需要为群体提供多少价值,只需要善于改变和迎合就够了。



但格局越高的人,越是不愿意为了无关紧要的人,放弃自己独特的思想。



之前的达尔文,就是这样一个人。



达尔文在提出“进化论”之后,被主流科学界排挤,遭受了不少非议,人们都在嘲讽他,都在讥讽他。



想要“合群”,他大可以放弃对进化论的坚持,但他明白,自己必须走出这一步。



格局高的人,和别人的所思所想往往不同,普通人想的也许是一日三餐吃什么,他们想的也许是如何改变未来。



看起来他们所思所想更缺少实际意义,但如果一个人不仅能去想,还会去解决自己的疑惑,天才和庸才的区别也会因此而拉开。



这样一来,少了站在同一个高度上的人,合群自然很难。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们被一些无关紧要的群体排外,更是因为他们总是以“独行的猛兽”角色出现。



有想要的生活,不愿低级社交



刚开始看《生活大爆炸》的时候,总觉得谢尔顿是其中的异类,像他一样的人,也是生活中的异类。



因为他真的太特殊。



招募舍友,他要问对方第六惰性气体是什么,要问对方更喜欢星际迷航中初代进取号舰长还是下一代进取号舰长,要问对方上厕所的时间...



但越了解谢尔顿,越觉得他不是特殊,他只是太清醒。



在谢尔顿的世界里,倘若一个舍友和自己不合拍,那么他宁愿选择一个人住,也不想勉强自己。



那些格局很高的人就是如此,看起来他们总是形单影只,实际上,他们只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愿意被无趣的低级社交分走时间。



他们知道自己该看书,所以不会选择和某些人一起打游戏;



他们知道自己该辞职,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劝阻留在原地;



他们知道自己该追求更好的人生,才不会留恋当下于他而言毫无意义的生活。



这样的人,看起来不近人情,事实上,只是太清醒罢了。



格局越高的人,越清楚什么样的事该做,什么样的朋友值得来往,他们不是不会打游戏,也不是不会沉迷无聊的趣味,只是不会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随便社交。



这能说明一个人倘若格局很高,就一定不会合群,一定长期孤身吗?



其实不然。



格局很高的人看似不合群,实际上他们只是不会是群就合罢了,他们是有选择性地合群,这才会让人觉得形单影只。



就像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看起来他总是形单影只,和他人格格不入。



但韦东奕从来都不是没有朋友,也不是没有群体接受他,只不过他和那些群体之间的关系,不需要靠往日的嘘寒问暖来维持。



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总有群体需要他们,融入某一个群体是必然结果。只有缺少价值的人,才只能借助迎合的方式融入群体当中。



所以,别把“合群”看得太重。



没有哪一个群体值得一个人为了合群,从而弄丢自己,坚守最真实的本心,才不算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