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这样一种婚姻状态,两个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无法回旋的问题,然而遇到些小问题,两个人都没有什么调整的动力,沟沟坎坎似乎都能慢慢累积起来,要了这场婚姻的命,是的,动力,这样的婚姻好似鸡肋。
许多人以为两个人领了结婚证、办了婚宴,行了夫妻之事,就可以拿夫妻之间的距离来要求对方,你应该如何如何,但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彼此之间就没有趋近的需求,也不愿意费心去沟通理解。
只简单粗暴地沟通和“应该式”要求,反而容易让两个人的矛盾冲突激化。
咨询中遇到过许多这类匆匆忙忙进入婚姻的来访者,只是觉得彼此还算合适就结婚了。听起来,似乎有一个标准,来帮自己的未来裁定一个“合适”。
但不论当时她们组织了哪些层面的信息来裁定彼此的“合适”,都意味着一点:她们选择构建一个“可测量、可操作、带有一定目标”的婚姻。
潜意识中,她们模糊地认为婚姻好像一个合作项目,双方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提供一定的条件、付出一些时间精力,而最终又都能够在这种合作中获得自己需要的部分。好似在构筑一幢大厦,最终双方都能够获得一座可以遮风挡雨、庇护终生的房子。
婚姻,是一段关系,是在婚内双方所提供的时间、空间、心理内容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化合作用,而这个化合作用的催化剂是情感。
爱的温度会让关系活起来,缺乏爱的温度,关系会逐渐变冷、变硬,直至消亡。正如美国人本-存在心理学家罗洛·梅所言:“恨并非爱的对立面,冷漠才是”。
茫茫人海中,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并没有什么特别,而当他们的心与心开始连接、彼此需要,他们就会成为对方生命中的独一无二了——纵使爱恨情仇、悲欢聚散,也都会在生命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而很多人的婚姻之所以出问题,正是因为她们的婚姻没有温度,一起生活恨就,却从未真正的建立一段关系。
她们的婚姻生活中,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每一次问题都在冲击着这段婚姻的稳固,试想,缺乏沟通、各自为营的两个人,又怎能去规划共同的未来呢?当遇到需要双方协调、彼此理解的生活事件时,她们显然不具备商谈的可能性,因为你们还没有准备好将自己的生活与对方接洽、融合。
是什么原因令许多人在婚姻中各自疏离,而迟迟不能与对方连接、真正的去建立和维护真实的婚姻关系呢?
02
恋人之间常常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因为太过在乎而害怕失去。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在意自己所熟悉和固有的方式,害怕接受改变,害怕因为改变而丢了自己。这种熟悉和固有的方式,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安全舒适区”。
因为我们无法确信对方所给到自己的究竟是爱还是伤害,也无法明白自己所需要的,究竟是孤独的自由,还是亲密交融的爱。所以不敢去建立更加接近、更加亲密的关系。
对于一些从小经历坎坷、生活动荡的人而言,“爱”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他们不仅不会去追求,反而会避之不及。“我只想过些平平常常的安稳日子,请不要让我再受伤”。这是“回避型亲密关系”的潜台词。亲密,是危险的,甚至令人恐惧的。
这种惧怕回避,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期在原生家庭所建立的依恋关系中。我们所最早认识的“爱”就来自于母亲、来自于原生家庭,母亲那温暖、柔软、拥紧的怀抱与爱抚,宛若我们人生长河中爱的源头。
随着一路的成长,我们逐渐在更多种的关系中去体验爱、学习爱、成长爱。好似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也都拥有了千差万别的爱的体验和理解。有人在安全的爱中形成了稳定、圆熟的自我,也拥有了良好爱的能力和力量,在生活中能够构筑稳定成熟的各种关系,婚姻家庭也相对幸福美满。
而另一些人,则因为在成长进程的关系中曾经受伤,在内心留下了一些深刻的烙印而无法摆脱这样负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些抵御伤害、回避伤害的模式。比如:隔离、逃避、疏远、淡漠……然而,年深日久,这样的模式会令我们生活在越来越封闭的自我世界中,缺乏温度、资源,令生活冰冷单调,内心力量脆弱微小。
那些伤害我们的关系、那些让我们惧怕痛苦的体验,并不是爱,而是因为爱的匮乏而产生的内心渴求,渴求越是执着,就越是在这样的匮乏感中难以自拔。真正的爱会给我们带来温暖、自由、丰盛。
面对婚姻的时候,我们需要带着爱的勇气和力量从自己的“安全舒适区”里走出来,去与对方连接、沟通、协调,去学习和磨砺彼此之间的差异,与对方共同成长。
婚姻所构建的亲密关系是一个长程的旅行,总会遇到一些挑战和障碍,双方也会共同承担一些责任和义务。稳固、和谐、亲密链接会让彼此相互支持、提携,会越走越轻松、越走越明快和谐。
假若自觉自己一时还没能准备好这样的磨合,不足以去承受一段亲密关系的挑战,也不妨先退出来,给自己一些时间空间,去慢慢的疗愈感性的部分,成熟爱的能力。因为,婚姻的本质不是一个签订合约下的合作项目,而是一段有温度、有生命力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