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胡鑫宇自杀身亡,录音笔内容曝光,这些被忽略的细节,令人细思极恐…(5)
本文摘要:03 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 其实整件事情里面,最悲哀的就是,无论是活着还是死了,都没人关注胡鑫宇在想的是什么。 活着的时候,没人留意到他的异常在课本上吐露负面情绪,在社交透露透露轻生念头,跟同学聊天说约着去

 

03

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

 

其实整件事情里面,最悲哀的就是,无论是活着还是死了,都没人关注胡鑫宇在想的是什么。

 

活着的时候,没人留意到他的异常——在课本上吐露负面情绪,在社交透露透露轻生念头,跟同学聊天说“约着去跳楼”,跟母亲哭诉想回家,在围墙上试图跳楼;死了之后没人注意他的意愿——人们追问“真相”,寻找“凶手”,质疑为什么拉网式搜索却找不到,丝毫没人考虑到,这个连早醒都不好意思起床,怕吵到同学的小男孩是多么小心的把自己的最后的地点“藏好”。这个非常乖巧的,怕给别人添麻烦的小男孩,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声音谴责学校有没有尽到监管责任,是的学校是有责任的,学校没有在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家长,也没有及时关注处理胡鑫宇的异常情绪。更重要的是,似乎整个社会都会孩子会“自杀”这件事讳莫如深。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十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 ,8个自杀未遂。尽管数量如此之大,但人们似乎仍缺乏警觉。

 

 

我遇到不少青少年来访者的父母,在咨询开始前就会反复跟我强调“快点治好,让ta返校,不要耽误学习”,殊不知,当孩子已经处于一个生与死的边缘,而厌学、哭泣或者沉迷游戏,这些被家长看起来“不正确”的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清晰的接收到。

 

其实人在选择自杀前会有一系列的信号出现,我们在做自杀危机预防的时候一般会将这些信号分为七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是从来没有想过要自杀的人,有数据显示,这类人只占到15%。

 

第二个层级,也就是,有85%的人在一生当中会有一次自杀的念头。但这时候仅仅是一个闪念。

 

第三个层级是,不但有过闪念,还想过,如果要自杀,选择哪种方式会更好呢?

 

这三个层级都属于低风险范畴,因为到目前为止,都仅限于想想而已。第四个层级,不但想了,而且去挑选自杀工具或地点,比如去网络搜索过自杀方式或者去看过药品或绳索,但是没有买。

 

第五个层级是已经将用品买回家或是已经去某个地点踩过点了,但是还没有服用或采取行动。到这两类的时候已经非常危险了,因为自杀冲动已经不再是仅限于“想想”,而是开始逐步行动化了。这两类情况已经需要专业的危机干预了。

第六个层级是,已经实施了自杀行为,但是没有出现死亡结果。也许是自杀失败,也许是自杀者终止自杀。

第七个层级是自杀者已经完成自杀,这时需要对周边人群进行哀伤辅导。

 

虽然有划分风险等级,但这七个层级无一例外的都需要做自杀预防,包括第一个层级在内。有人会问,从没想过自杀的人,为什么要做预防工作呢?因为只有具备关于“自杀”这件事情的基本知识,才有可能留意、注意到相关的异常信号和信息。而这些信号、信息,往往就是自杀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从自杀行动化开始,危机干预有72小时的黄金时间,如果能在这72小时内干预,自杀的危险会大幅度降低,超过这72小时,干预的成功几率则很低。

 

胡鑫宇没有发出信号吗?他发出了。

 

 

 

如果家长、学校、老师同学或者说社会大众早一点发觉异常信号或是抓住那黄金72小时的机会进行干预,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希望,我们真正的去关注每一个生命,去倾听身边人的心声,而不是一味地去寻找并归罪于某个“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