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解黎紫书作品:“流俗在我的文学世界”
本文摘要:齐齐哈尔新闻网北京8月10日电 (记者 高凯)黎紫书,这个近年来令中文世界惊喜的马华作家,带着她的写作故事,在这个夏天来到了中国,她的第一站便是北京。 “欢迎你来到我的世界——黎紫书作品分享会”日前在北京举行,黎紫书和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十三

  齐齐哈尔新闻网北京8月10日电 (记者 高凯)黎紫书,这个近年来令中文世界惊喜的马华作家,带着她的写作故事,在这个夏天来到了中国,她的第一站便是北京。

  “欢迎你来到我的世界——黎紫书作品分享会”日前在北京举行,黎紫书和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十三邀》主创许知远,走进马华文学世界,进行了一场真诚且深度的对谈。

  黎紫书躬身创作前,做过小学教师、洗碗工人、鞋店销售、记者,辞去记者这份工作后,她决心专心做个作家。黎紫书以短篇小说起家,题材丰富多变,笔触华丽绵密,充满异域风情,多年来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独具魅力的作品。

  近年来,张贵兴、黄锦树、黎紫书等马华作家的文学作品相继在中国大陆出版,掀起了一股“马华文学热”。与前辈们不同的是,黎紫书试图摆脱雨林书写,建构起世界性的文学书写方式,已经成为马华文坛甚至整个中文世界的一道别样风景线。从《流俗地》到《告别的年代》,到《野菩萨》,在黎紫书构建的异域世界里,处处呈现出她对历史的回望,对现实的关怀,对身份的寻求。

  黎紫书从未接受官方严格的华文教育,在谈及如何走上文学之路时,她说道,“整个家里面只有我一个人喜欢看书,我又是一个特别孤僻的孩子,我看书只要拿到手,打开它就一定把那个书看完,不管我看不看得懂、不管我喜不喜欢,我只要打开它,就会珍惜每一本书,会把它看完。”黎紫书更喜欢短小的微型小说,更追求“把五分钟的阅读留存在生命中五年、五十年”的效果。黎紫书对中文世界的热爱是完全自驱的,从《唐诗三百首》到温瑞安等人的武侠小说,她尝试用粤语这一媒介勾连起自己与华文的联系,用古典文学的韵致构建起对中文世界的文化想象。

  对在北京长大的许知远来说,他想象的马华作家和这些作家所代表的南方世界是潮呼呼、雾蒙蒙、粘稠稠的,但黎紫书干脆利落的语言方式给他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黎紫书表示,自己是幸运的。24岁第一次出道,就斩获马来西亚文学最大奖项的花踪文学奖小说首奖;第二年就在中国台湾获得联合报文学奖的小说首奖;之后,黎紫书基本每年都能获得各种大奖,“不仅仅在马来西亚这个小池塘里游泳,现在已经泳到东海去了,我们那边俗语是到公海了。”

  一次次的获奖和从未投稿失败的经历激励了她,使她决定深耕写作。获得如今的成就,超出了黎紫书的预料,“马华作家有一句话,虽然文学不能养活我,可是我能养活文学。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在写作,没有想到更多。”

  十多年的新闻记者工作让黎紫书收获了多样的人生体验。报道车祸新闻、采访诺贝尔奖得主、访问月饼铺老板,她报道的题材、采访的人物触及社会不同的层面。她的感性、独处使得她能够将这十多年的工作训练转变为写作的宝藏。于是,在《流俗地》里,黎紫书游刃有余地处理着小说里各种不属于自己生活圈子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如果没有那十多年当记者的生涯,今天的我不可能写出像《流俗地》这样的小说。”黎紫书说。

  黎紫书坦言,自己不喜欢在落笔前做提纲和提案,有了隐约的概念后,她便会在脑海中不断将概念酝酿成熟,最终真正落笔写作的时间大概只有八个月。《流俗地》里最先向她走来的角色是银霞。盲人和出租车调度员这两个看似冲突的身份,使银霞在存在偏见、文化纷杂的马来西亚世界里承担着诉说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这一更重大而深刻的意义。

  《流俗地》的节奏也是黎紫书比较得意的部分,小说主角会自动推进自己的结局,而她是这个小说世界里的一个亲历者,她好像真的认识书中的细辉、拉祖、银霞,“所以当我完成这部小说以后,我是真的觉得可以跟这个世界说拜拜了,我明天可以不回来了,有一种非常大的成就感,有非常大的放松。”

  活动现场,读者朋友们与嘉宾黎紫书积极互动,并针对角色行为设计、作品影视表达、未来创作方向进行了提问。在单向空间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各直播平台,嘉宾与读者朋友们共同深入马华文学世界,感受黎紫书文字中的远游与回归、离散与固守、边缘与中心、个人与城市。(完)

【编辑:田博群】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