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上海8月19日电 (陈静 乔颖)目前,精神卫生服务正在向提高民众心理健康转型,精神科医生需要和预防医学领域专家、公共卫生领域专家紧密协作,共同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以“创新精神医学、助力健康中国”为主题的首届东方精神医学大会暨2023中国情感障碍大会19日在上海开幕。多位专家认为,精神医学服务的方向就是让患者最终回归社会。各学会和协会要做“纽带”,促进不同领域和地域学者之间的交流,推动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信息的同质化传递。在研究方面,需要多学科合作,大力开展交叉研究,包括临床和基础的合作,以及精神科和其他学科的合作。
首届东方精神医学大会暨2023中国情感障碍大会上海开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据悉,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主办,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承办,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协办。本次大会覆盖面广、内容新颖,设立了院士论坛、专题讨论、专题报告等形式,聚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通过高层次学术交流与探讨,推动整合精神医学体系发展,提升多学科协作诊疗水平。
“当前,精神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虞涛希望在面对医学难题时,社会各界要形成合力,为保障人民的精神健康贡献智慧和力量。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指出,精神疾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精神医学工作者需团结更多的力量,助推中国精神医学水平达到新高度。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顾问张明园教授期望东方精神医学大会能够持续开展学术活动。
“中国现代精神医学发展已超过120年历史。疾病理念的转变、基础医学理论的创新和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当代精神医学带来里程碑式的发展。”大会主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表示。来自海内外基础研究和临床的一线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分享和交流。5000余位同道线上和线下参加大会。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持续做好“交流”“融合”“互补”“共享”,持续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诊疗与管理,提升民众心理健康水平和素养。
多位专家认为,精神医学服务的方向就是让患者最终回归社会。各学会和协会要做“纽带”,促进不同领域和地域学者之间的交流,推动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信息的同质化传递。(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供图)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全球精神医学科研表现来看,根据Scopus数据库2013-2022年的统计,中国发文跨学科研究表现较好,但医学学科间交叉活跃度一般;研究内容聚焦神经科学、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与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较少;与全球相比,研究对象以精神疾病患者为主。
对此,赵敏表示,研究内容可进一步拓展,以符合WHO“向所有人享有精神卫生服务转型”理念。这既需要多关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群、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精神健康,又需要开展更多基于超大规模、多样化队列的临床研究,同时需要基于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开展精神和心理疾病诊疗,力求形成“精神健康 大健康建设”“精神医学 临床医学融合”“多学科 多部门交叉”的格局。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直面。”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表示,在疾病诊断时,精神疾病诊断量表以问卷模式为主,场景难控,主观性强,缺乏定量指标,各类精神疾病的症状有重叠,量表内容无法区分,同时,脑功能的异常与正常是渐进的,边界的定义也是人为的。大脑作为一个复杂的混合体系,各环路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需要我们联合神经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共同力量,开展脑健康的普查,开发有效的工具和方法,通过更深入研究,更好地理解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表示,精神外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目前仍在积极探索和研究中。该领域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存在严重且难治的精神疾病患者以有效和安全的治疗选择,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伦理和安全原则的遵循。以往,临床上采用脑深部电刺激(DBS)单靶点治疗难治性强迫症过程中,患者会出现幻觉症状。毛颖教授介绍,“我们尝试用双靶点或双环路治疗,取得了效果”。他表示,DBS还可用于成瘾和抑郁症的治疗,将来,有望治疗进食障碍。“必须建立互动式的闭环,以疾病为中心,围绕环路,相信精神外科技术将助力精神疾病的分类和治疗。”他指出。(完)